131天,在湾湾的这些时候一定会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感受到的东西、收获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回到当初做决定的那个时刻,我还会选台湾!
时间轴
- 2017.9.5 到达台湾第一天,等房东,打扫房间到很晚
- 2017.9.8 台科大召开说明会,正式开启交换生活
- 2017.9.9 第一次出游——淡水之行,红毛城、小白宫、渔人码头
- 2017.9.10 第一次逛三校(台大、台科大、台师大)
- 2017.9.12 上的第一堂课,资讯安全导论,但是老师不给加签
- 2017.9.14 第一堂台大的课,Compiler,成为我交换的这一个学期里面最有挑战的课
- 2017.9.16 总统府、中正纪念堂、国家图书馆、101夕阳与夜景、象山,这一天去的地方有点多,遇见了好哥们——祥哥
- 2017.9.23 十分、九份、看阿妹茶楼,买到了一个“十分幸福”的纪念品
- 2017.9.29 师大的第一堂游泳课
- 2017.10.4 独自一人跑去故宫博物馆、国父纪念馆,依然记得当时天气是小雨,我在故宫博物馆前拍了好久的延时摄影
- 2017.10.7 联假开始,到达花莲,游玩鲤鱼潭,一路风雨相伴,偶尔有点小太阳,遇见张阿姨,入住超赞的海景民宿
- 2017.10.8 一日太鲁阁包车游,清水断崖的美景依旧在我的脑海中,还有七星潭的浪和突如其来的大雨
- 2017.10.9 骑电动机车绕花莲耍,又到了一次七星潭,晚上在罗东夜市看了难忘的烟火表演
- 2017.10.10 兰阳博物馆,超赞的建筑
- 2017.10.19 第一次进台大图书馆,感觉是自己见过的最赞的图书馆,之后每个周末必来
- 2017.10.21 动物园+猫空缆车,门票超便宜
- 2017.10.26 Compiler期中考试,考得极差,在椰林大道坐了很久,考虑要不要放弃,最后还好坚持了下来
- 2017.10.28 祥哥陪我看午夜电影,在网吧玩了一个通宵,见识了凌晨四点的台北,迎来了我的第20岁生日,晚上的party很开心
- 2017.11.11 台湾社会变迁老师带领参观景美人权文化园区,学习许多台湾的历史
- 2017.11.18 在台北捷运上待了一天,集了44个台北捷运站纪念章,晚上累趴
- 2017.11.25 凌晨和祥哥爬剑潭山,走了一段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从不同的角度见识了台北的夜景。回家的时候为了省钱骑Ubike,半路雨越下越大,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全身湿透
- 2017.11.26 台湾科技馆,当了一回小朋友
- 2017.12.2 台中玩耍,高美湿地的风真心大,晚上第一次住上下铺的民宿,一起的马拉西亚小伙和湾湾国中老师讲了很多我不曾了解的事情
- 2017.12.3 打卡路思义教堂,台湾美术馆看了很美的但是看不懂的东西
- 2017.12.9 和台陆会的小伙伴一起骑行湾湾极东
- 2017.12.16 和小姐姐们一起去了阿里山看日出,冬季在台北待久了只要能看到太阳就美滋滋,晚上感受了演唱会的那种热情
- 2017.12.21 凌晨一点搭最后一班捷运去官渡大桥看日出
- 2017.12.23 和祥哥屁颠屁颠跑到日月潭,坐船绕日月潭玩了一圈
- 2017.12.24 看了一场美到爆的日出,环日月潭骑行
- 2017.12.30 台北2018世界新车大展(其实是去看车模的)
- 2018.1.1 两个大男生爬剑南山被两只流浪狗吓跑;四四南村,台北101的烟火带着我们一行四人走进2018的大门
- 2018.1.5 晚上爬金面山,最后看一眼台北夜景
- 2018.1.12 考完最后一门考试,舍不得离开
- 2018.1.13 填完自己挖的坑,又在台北捷运上待了半天,集齐想要的捷运纪念章
- 2018.1.14 再见了,湾湾
学习
从湾湾这边课程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我还是学到很多的,个人觉得台湾的老师能够更多的结合实际的应用,课堂上老师能够带来当下最新的技术的一些介绍和讲解。台科大这边的有些专业课会有一个业界讲师演讲的部分,请到IT领域的从业者来从他们的角度讲我们学的东西以及行业中要用到的东西,这可能会使得我们更有参与感(感觉我们学的东西就是身边用的)。可能以上的这些差别跟湾湾这边更加注重产学结合有关吧,台科大和台大貌似每个系都有产学结合办公室负责这一块的东西。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老师方面的,我在台科大和台大修的课有一半的老师的经历是在行业内的一些知名的公司就职了一段时间以后转到高校来任教的,所以自然课堂上的内容就会和实际业界使用的东西结合起来。
但是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花了很多的时间花在讲解介绍最新应用和技术上面,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花在专业知识的详细讲解上面的经历就会减少,所以想要学到东西很多时候就需要自学了,就像OS课一样,课堂上看起来很有趣,本身课程也非常有意义,要我们去trace一个操作系统的代码然后增加一些system call,但是这个是要我们课后花非常多的时间的,如果一开始没有做好的话后面就会妥协,最后做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学到的东西的质量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的是我在台大所学的Compiler的老师,老师之前是美国HP里面的资深Compiler工程师,他能够把Compiler的基本知识讲清楚,又能够带来最新的一些资讯(比如台大和ARM公司合作的什么内容),通过有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做一个基础的Compiler,感受Compiler从设计到细节实现的各方面的东西。之前看过一篇关于中美大学教育差异的文章,其中讲到一点是美国的课程少而精而中国的课程比较多,个人感觉这门Compiler课是和美国教育最像的一门课,每周上课3个学时,课外至少要花6个学时以上(可能也是我不太适应英文环境的原因吧),还有小班讨论、助教制度等等都和美国那边挺像的。
资料库的老师本身是软件公司的架构师转过来的,能够从数据库的角度更多得带来程序开发与服务架构方面的东西,这些可能就是台湾那边科技大学的特色吧。感觉老师能够用白话的形式把一些比较难的概念讲得比较清楚,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大佬吧。
总之各个专业课的教授方式和我在大陆学校还是有蛮大的区别的,可以说各有各的优点吧。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方面感觉差别不是很大,专业方面湾湾这边有各种专业社团的社课(有各种干货),大陆这边我所在学校好像实验室的大佬貌似也有这种分享活动。差不多是一种性质的吧。
能够感受到的一点差别就是湾湾这边公司和大师的讲座相对丰富一些,专业方面有很多知名企业和人物来办讲座(我了解到的有Intel的AI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讲座等等),非专业方面的讲座一般是由学生组织请的比较有名的任务来演讲,每周在Facebook上有很多各个学校的这种类型讲座宣传,所以只要你想听,基本上周一到周五的晚上都能够排满。
生活方式
可以说在台北和在宣城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宣城感觉更像是高三的时候在一个封闭刻苦的环境下钻研学习的那种模式,三点一线:学校、食堂、教室(实验室),唯一多了的就是能够使用网络。周末能够去市区玩一下,但是除了看电影吃饭感觉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玩的了。除了网络感觉没有什么能够点缀我们的生活的了。生活的便利性全部靠网购来维持。
而在台湾则是另外一种比较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个上班族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影视作品里面大学生的那种生活方式。早上起床,坐公交车去学校上课,上课的地点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楼间(有的时候还要跨校上课),晚上想自习到几点都有地方能够给你待,公交车最晚能够到凌晨,不行还有Ubike可以骑。在学校的晚上会去健身房转一圈,每个星期安排两次游泳练习。周末感觉有永远玩不完的地方,放长一点的假期还能够去远一点的地方玩一下。因为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城市里面,各种设施都非常全,不管几点只要你带钱了,你就饿不着(遍地的711和全家)。
当然以上的这些差别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主观意愿导致的,在大陆可能更加注重学习所以没有关注相关的活动,在台湾则希望能够多玩一会多体验一下湾湾的特色生活,所以会关注甚至发起一些活动。
总结
湾湾交换生涯带给我的除了这些东西,我想还有的就是人生路上这段难忘的经历吧。